第二市場
【台中第二市場】
人事已變
但不變得
這裡的吵雜
不斷增加的歲月
與不變得價值
【第二市場年表】
1917年,台中州廳政府於新富町(今中區中正路、台灣大道、中山路及興中街所圍成街廓)建立「新富町市場」。以精美的貨品品質、較高的售價服務於當時新富町的日本人,因此又有「日本人的市場」之稱。
1936年,市場內過於密集的零售商與交錯複雜的管線線路不甚引發大火,隨後重建。
1946年,市場內建武德宮,主要是供奉關聖帝君和媽祖,為第二市場攤販的信仰中心。
1975年,第二場旁興中街發生爆竹工廠爆炸,引發大火。
2004年-2005年,台中市政府進行全面性整修。
如果將商圈比喻成光鮮亮麗的年輕人,那麼市場是老驥伏櫪的老人吧!
將商圈與市場比較時,商圈五光十射的招牌相比市場斑駁的店面,商圈裡裝潢的美輪美奐的美食街相比有些髒亂的小吃攤,商圈裡的逛街年輕人相比有市場裡買菜的老人,這大概是市場與商圈最大的不同之處!
【台中市場記錄片:菜市仔的味15分鐘版】
商圈與市場比起來,商圈還真的比較吸引人,相比之下市場給人的感覺是那豬肉、魚肉的味道,加上走起來油油滑滑的地板,顯得髒亂的環境。可是市場給人的印像就只有這樣嘛?市場也擁有自己贏商圈的地方吧!
看到第二市場,斑駁的水泥原色建築給人古老的味道,那是視覺的感受,走進了第二市場,擠進人群中聞到食物的香氣,獲得了嗅覺刺激,接著聽見那叫賣的攤販,那殺價的聲音刺激的聽覺,看來在感觀這一點,市場相比商圈似乎多些。
第二市場中的廟宇是市場最安靜的地方了,帶著一顆好奇與求知的心走進廟宇,去跟廟公聊個天,那便擁有許多聽不完的故事。從市場的誕生到市場的興盛,廟公就像是一個市場的史官,從市場的變遷乃至於市場的大小事,聽著廟公的講述,不知不覺得回到過去,深入如其境在故事中。有了廟公使市場擁有了故事,在故事上更勝商圈一籌了。
而第二市場的六角樓,是國王之於王冠,六角樓成了第二市場的代名詞,是第二市場的標誌,在六角樓裡展示了許多文物,從機械式磅秤到以前洗臉的鴛鴦臉盆,帶給參觀者都是一個個的驚奇。這大概就是第二市場不同於其它市場的地方,除了商業行為外,更留下了歷史紀錄。
【收市時,第二市場的走道】 |
看到第二市場,斑駁的水泥原色建築給人古老的味道,那是視覺的感受,走進了第二市場,擠進人群中聞到食物的香氣,獲得了嗅覺刺激,接著聽見那叫賣的攤販,那殺價的聲音刺激的聽覺,看來在感觀這一點,市場相比商圈似乎多些。
【台灣大道看第二市場】 |
【台灣大道看第二市場】 |
市場只待你訪問下去,你會發現市場是老驥伏櫪的老人,帶給你不盡得驚其與感受。
作家作品的描述:
林婉瑜《台中市第二市場——我的家族記憶》:
自從電視廣告中告訴我們要愛惜金錢的福利中心開設了生鮮專櫃,我便不再上傳統市場了。我並非擅烹調的主婦,對做菜細節也不講究,因此福利中心的生鮮已能滿足我的需求;此外,總告訴孩子曬太陽才會健康的我,平時最不喜歡曬太陽,能到福利中心快速採買,便省去日頭下穿梭、殺價、拎菜的麻煩。對熱中烹飪的人來說就不是如此了,一些特殊材料仍只有傳統市場得見。
傳統的「台中市公有第二零售市場」原本該是我所陌生的,但一點也不,因祖父與大伯父在那做了幾十年生意。
第二市場位於台中市中區,是日據時期興建的建築,有別於其他傳統市場的設計,中央以一座六角主樓為核心,主要通道以六角型放射狀排列,也有人稱它為六條通。日據時期第二市場所在處稱「新富町」,所住皆是日本官員及家屬,「新富町市場」貨品精緻、價格稍高,因此被認為是「日本人」、「有錢人」的市場。台灣光復後,高級的新富町市場才轉變為平民的第二市場。
祖父十多歲便挑著扁擔在台中縣市沿街叫賣南北貨,後來買下市場店面,生意愈做愈好。身為長子的大伯父國小畢業後便與祖父一起工作,不似其他手足受到更高的教育,我的父親、姑姑、二伯父分別畢業於大同理工學院、淡江、成大,是這方小小的南北貨店面供養了他們。
它曾經如此興盛活絡,祖父的「添福魚行」陳列鮑魚罐頭小魚乾醃菜……應有盡有,逢年節生意好到忙不過來,最好的時期甚至也大量供貨給台中監獄。
隨著傳統市場沒落、商圈轉移,中區不再繁榮,數年前,店面虧損不再有盈餘,祖父將店頂讓給合夥人也就是我的叔公,如今由叔公的兒子經營。
儘管買菜的人不似以往多,但品嚐美食的人仍絡繹不絕!市場內,顏記肉包、老王菜頭粿、三代福州意麵、李海滷肉飯、夏季限定的麻薏湯等都是台中人熟悉的古早味。嘗福州意麵時,更要加上台中在地生產製造的東泉辣椒醬才算對味。數年前赴美,定居美國數十年的姑姑、表弟唯一的要求便是託我帶上幾罐東泉辣椒醬,還記得他們拿到辣椒醬時興奮的神情,兒時習慣的微渺事物原來會構成長大後那麼嚴重的鄉愁!
小時候,有時會與父親到市場拜訪祖父、大伯父。如今再訪第二市場,店裡遠親認得我但叫不出我名字。
民國元年出生的祖父,現在長期住在呼吸加護病房,身軀衰弱但意識清楚,每次探視,祖父還認得我努力想說些什麼,只是插著呼吸器的嘴早已是沈默的。
下次探視我想告訴他,阿公,我剛剛拜訪過你的店面,店招牌仍大大書寫著你的名字,添福魚行,這裡有你大半輩子辛勤的身影,有你意氣風發賺錢如流水的壯年時期,也有我與父親無數不捨的回憶。
行程相簿:【tc寫作】
【彩色的第二市場】 |
作家作品的描述:
林婉瑜《台中市第二市場——我的家族記憶》:
自從電視廣告中告訴我們要愛惜金錢的福利中心開設了生鮮專櫃,我便不再上傳統市場了。我並非擅烹調的主婦,對做菜細節也不講究,因此福利中心的生鮮已能滿足我的需求;此外,總告訴孩子曬太陽才會健康的我,平時最不喜歡曬太陽,能到福利中心快速採買,便省去日頭下穿梭、殺價、拎菜的麻煩。對熱中烹飪的人來說就不是如此了,一些特殊材料仍只有傳統市場得見。
傳統的「台中市公有第二零售市場」原本該是我所陌生的,但一點也不,因祖父與大伯父在那做了幾十年生意。
第二市場位於台中市中區,是日據時期興建的建築,有別於其他傳統市場的設計,中央以一座六角主樓為核心,主要通道以六角型放射狀排列,也有人稱它為六條通。日據時期第二市場所在處稱「新富町」,所住皆是日本官員及家屬,「新富町市場」貨品精緻、價格稍高,因此被認為是「日本人」、「有錢人」的市場。台灣光復後,高級的新富町市場才轉變為平民的第二市場。
祖父十多歲便挑著扁擔在台中縣市沿街叫賣南北貨,後來買下市場店面,生意愈做愈好。身為長子的大伯父國小畢業後便與祖父一起工作,不似其他手足受到更高的教育,我的父親、姑姑、二伯父分別畢業於大同理工學院、淡江、成大,是這方小小的南北貨店面供養了他們。
它曾經如此興盛活絡,祖父的「添福魚行」陳列鮑魚罐頭小魚乾醃菜……應有盡有,逢年節生意好到忙不過來,最好的時期甚至也大量供貨給台中監獄。
隨著傳統市場沒落、商圈轉移,中區不再繁榮,數年前,店面虧損不再有盈餘,祖父將店頂讓給合夥人也就是我的叔公,如今由叔公的兒子經營。
儘管買菜的人不似以往多,但品嚐美食的人仍絡繹不絕!市場內,顏記肉包、老王菜頭粿、三代福州意麵、李海滷肉飯、夏季限定的麻薏湯等都是台中人熟悉的古早味。嘗福州意麵時,更要加上台中在地生產製造的東泉辣椒醬才算對味。數年前赴美,定居美國數十年的姑姑、表弟唯一的要求便是託我帶上幾罐東泉辣椒醬,還記得他們拿到辣椒醬時興奮的神情,兒時習慣的微渺事物原來會構成長大後那麼嚴重的鄉愁!
小時候,有時會與父親到市場拜訪祖父、大伯父。如今再訪第二市場,店裡遠親認得我但叫不出我名字。
民國元年出生的祖父,現在長期住在呼吸加護病房,身軀衰弱但意識清楚,每次探視,祖父還認得我努力想說些什麼,只是插著呼吸器的嘴早已是沈默的。
下次探視我想告訴他,阿公,我剛剛拜訪過你的店面,店招牌仍大大書寫著你的名字,添福魚行,這裡有你大半輩子辛勤的身影,有你意氣風發賺錢如流水的壯年時期,也有我與父親無數不捨的回憶。
【TC寫作】
第一站:第一廣場(單存路過)
文章:認識與探究第一廣場
文章:評論從1978後,第一廣場的興盛與沒落
========================================
第二站:建國市場29號空間
文章:建國市場-【建國市場224之2之29空間策展想法】
文章:建國市場記錄全集:
文章:建國市場策展全集:
========================================
第三站:青草街
文章:(待產中)
========================================
第四站:"文學地景"(廢墟)-中英育樂大樓
文章:中英育樂大樓
========================================
第五站:第二市場
文章:第二市場
========================================
終點: 人間邊際攝影展
能夠看到各個廢墟攝影大師的作品,真令人讚嘆!
也為 建國路224號—建國市場田調分享團 策展取經。
行程相簿:【tc寫作】
《電梯在十一樓》除了記錄這些消失或即將消失的建築外,甚至還可以將小說中的故事場景進行實景實地的導覽,這也正是筆者小說會去針對實體地景進行描寫的原因,就是希望能藉由小說來文化行銷台中舊城區,這麼有故事的城市。
本書附有實地地景照片以及手繪插畫,方便閱讀。歡迎試閱! (試閱與購買連結: https://goo.gl/Mh6dVH)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