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助畫室
【林之助畫室】
畫室年表:
2015年2月6日,為民生報第二刊去拍攝林之助畫室,走在柳川西路上,有棟正在整修中的日治時期建築,與附近的水泥與鐵皮平房將比,這棟日式木造建築格外顯眼,那是林之助老師的故居:林之助畫室。
林之助(1917年2月2日-2008年2月13日)老師是台灣著名的膠彩畫家,在日治時期參加日本最負盛名美術展覽:帝展,在政府遷台後更是台灣美術教育的中流砥柱。而林之助畫室便是林之助老師在台中教育大學任教時的住所,畫室裡房間與房間相連,門對著門,當大門敞開,從外頭望去可以看透所有房門與房間,頗有透視感。
走在庭中可聞到陣陣檜木香,園中庭樹綠意盎然,期待林之助畫室整修完正式對外開放後,以新穎的面貌帶給參觀者文藝氣息,並如同庭中大樹,終年常綠,生生不息!
更希望能與附近台中文學館結合成新的台中藝文圈,更與附近第五市場結合,這樣文藝與小吃,成為觀光圈。
畫室年表:
- 1928年台中師範學校時學校宿舍(現林之助畫室)興建。
- 1945年台灣光復後,林之助進入台中師範學校(今國立臺中教育大學)任教,便居住在此
- 2006年遷出。
- 2007年7月,臺中市文化局將林之助畫室登錄為歷史建築。
- 2015年6月6日,林之助畫室與週邊整修完成後以「林之助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
【林之助畫室入口】
【林之助畫室中的田園造景】
【林之助畫室其中一景】
2015年2月6日,為民生報第二刊去拍攝林之助畫室,
【林之助畫室內部空間,頗有透視感】
【林之助畫室內部空間,頗有透視感】
【林之助畫室建築】
走在庭中可聞到陣陣檜木香,園中庭樹綠意盎然,期待林之
【林之助畫室側面,這配置個前各後,如山形。】
【林之助畫室窗框】
【林之助畫室】
更希望能與附近台中文學館結合成新的台中藝文圈,更與附
【林之助生平】
【膠彩畫之父-林之助晚年照】 |
- 1917年2月2日出生於今臺中市大雅區上楓里。
- 12歲到日本求學,及長,考進日本帝國美術學校(今東京武藏野美術大學)習畫,師山口蓬春、川崎小虎等人。
- 24歲時即入選日本最富盛名的「帝展」。
- 1945年台灣光復後,林之助進入台中師範學校(今國立臺中教育大學)任教,並編纂美術教科書。
- 1960年代,在台中開設咖啡館,為當時台灣中部地區重要的藝文活動場所。
- 1969年,林之助為臺中市立第七國民中學(現今臺中市立東峰國民中學)校舍牆面設計兩幅壁畫,作品以馬賽克拼貼手法完成,由林之助親自指導弟子謝峰生施工。
- 1985年,林之助應當時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蔣勳的邀請,擔任美術系膠彩畫兼任老師,首開國內學院膠彩畫教育的先河。
- 2008年2月13日逝世。
【畫作】
林之助為膠彩畫畫家,早年在日本及台灣參加展覽,多以人物畫為主。壯年以後轉以花鳥畫和風景畫為大宗,中間有段時間畫風改變,與「日本畫的西畫法」同步發展,廣納二十世紀西方大師的創作理念及技法,為膠彩畫另闢蹊徑。之後,逐漸回歸到寫實表現, 晚年作品創作量雖日漸趨緩,風格卻更趨穩健。
1989年的<柳川陋屋>,描繪在河道的兩側為了爭取更多居住空間而存在的違章建築,是林之助對都市醜陋一角的溫暖陪伴。如今柳川兩側違章早已拆除,改種植柳樹。
補充:何為膠彩畫?
膠彩畫,又稱作重彩畫、岩彩畫、日本畫、東洋畫,是一種以膠為素材媒介,混合天然礦物的粉末,與水調和後,用畫筆在紙、絹、麻或木板上的一種作畫型式,更可以結合不同的素材,表現出許多的可能性。膠彩畫是台灣在戰後發明的詞彙,在日本或其他國家稱為「日本畫」(Nihonga),在台灣日治時代稱為「東洋畫」(Tōyōga)。
補充:何為膠彩畫?
膠彩畫,又稱作重彩畫、岩彩畫、日本畫、東洋畫,是一種以膠為素材媒介,混合天然礦物的粉末,與水調和後,用畫筆在紙、絹、麻或木板上的一種作畫型式,更可以結合不同的素材,表現出許多的可能性。膠彩畫是台灣在戰後發明的詞彙,在日本或其他國家稱為「日本畫」(Nihonga),在台灣日治時代稱為「東洋畫」(Tōyōga)。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