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川與中區老城-綠川新盛橋

2015年4月11日星期六,中午時陰雨雰雰,我經過綠川河畔看到兩隻夜鷺,一隻停在綠川中山綠橋下,看著水面一下看著前方,一下又看著右側,再看看左邊。我猜想牠正在張羅自己的午餐吧!
而橫跨綠川的綠川中山綠橋為重牆結構與混合構造,寬度有10公尺,長度22公尺,橋上裝有歐式燈柱及護欄,欄干開口有歐式風格鑄鐵作為間隔與裝飾,整體設計讓人覺的典雅美觀,大長度的拱型結構是當時的建築技術結晶。








綠川原名「無名溪」、「新盛溪」,日治時期的中山路稱為「新盛橋通」,所以跨越綠川的橋便被命名為新盛橋。而國民政府時期將新盛橋改名為「中山綠橋」,沿用至今。
【上圖來源】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4/4a/Taiwan_formosa_vintage_history_cities_taichung_taipics098.jpg

看著水面混濁,看來不好找到食物,不過現在正好是建國市場大多攤商收市時間,或許運氣好一些,就會有攤商收市時將碎肉、廚餘倒入下水道,隨著下水道進入綠川,眼再尖一點或許就可以找到。但要把握機會,因為沒幾個月後建國市場的攤商遷移到新市場,可能就沒有在綠川覓食的機會了!
觀察一會,中山綠橋下的夜鷺還是找不到食物,神情也顯得有些無助,本來還打算補捉捕食鏡頭,也只好轉向另一隻夜鷺,去捕捉牠的風采。


我先拍了一張堤防景色,那堤防表面鑲嵌推疊而上的石頭頗有層次感,再往上看,堤防上女兒牆鑲嵌更細小的石頭,與堤防搭配起來,這鋪面的層次美感,我決定拍攝下來作為設計素材。


這堤防是日治時期綠川截彎取直時所興建,鑲嵌推疊而上的石頭設計也符合生態工法,想想這可是1930年代的設計,比起早年的水泥鋪面的堤防更顯得美觀,也減少對於環境生態的衝擊,而生態工法直到近年來才又予以重視。
而那夜鷺便站在那探照燈上,頭上留著一條白色花翎。牠先是看著我後不斷的整理羽毛,我也趁著牠整理羽毛的過程裡,不斷的按下快門,紀錄這隻不羞澀的夜鷺。牠也很上鏡,擺了一些姿勢,但似乎覺得自己不夠完美,擺好姿勢後又不斷整理自己的羽毛,看來是想要來拍張好照片。








過一會,觀察到牠整理羽毛次數越來越少,我將鏡頭拉近,牠再次用嘴喙整理自己左側羽翼,眼睛定著鏡頭看著,似乎在暗示我要拍了,我連續按著快門,牠接著順勢擺頭,將頭撇向牠的右側,眼睛不看著鏡頭,看來牠已經擺好姿勢,留下牠個性的一刻。



按下快門,照片留下這隻夜鷺的個性,看著相機視窗的我微笑了一下。我已經拍到想要的照片,便轉身離去,繼續紀錄下一刻的故事。
 



更多有關中區的記錄,歡迎直接來寫作中區FB粉專關注台中市就城區記錄等動態。也希望您能對寫作中區按讚並追蹤,這便是對我們這些文史工作者最大的鼓勵,謝謝您!(按此連結)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