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巴黎聖母院大火來看台灣古蹟的弱勢
![]() |
巴黎聖母院失火,圖片取自網路 |
![]() |
災後的苑裡市場 |
20號倉庫後方的台鐵宿舍群災後現場 |
然而,在台灣古蹟保存的弱勢中,似乎每當只有古蹟在燒毀後才有了幾天的關注,之後便消失,而巴黎聖母院卻不斷地受到關注,這次火災後許多人還捐錢修復,那麼這是為甚麼呢?其中的原因不乏些台灣古蹟保存的意識無法深入人心,許多人往往在看到某些歷史建築被指定後,便有這樣的驚嘆:「阿呀!這也可以被指定喔!」除了本身台灣公民素養需養成外,還有個原因,便是巴黎聖母院的知名度及文化行銷勝過台灣所有的古蹟與歷史建築。
先不論巴黎聖母院那法國哥特式建築風格多麼得美輪美奐,那自1163年開工建造的歷史多麼悠久,以及宗教信仰的加持,這些固然是一座建築使自己有知名度原因,但在有知名度後,所進行的文化行銷才是讓建築能被廣為人知的原因。
例如筆者最先認識到巴黎聖母院,便是在國小的課堂上看到《鐘樓怪人》(法语:Notre-Dame de Paris,港譯鐘樓駝俠,中國大陸譯巴黎聖母院)的動畫電影,而這部由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所著的小說,一推出後便經常的改變成各種戲劇與電影,並與聖母院緊密的結合再一起,可說一提到聖母院就會想到《鐘樓怪人》,一想到《鐘樓怪人》便想到聖母院!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