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市場的古往今來
![]() |
第二市場 |
在第一市場1908成立後,位於今日台中市三民路與台灣大道交叉口的第二市場也於1917年11月開設,1918年年初大致完工。與第一市場相同的設計格局為「Y」字型的市場,而這樣三翼放射狀則是便於分類攤商的類別,以及增加動線的通暢;當然缺點也是占用空間,使空間無法妥善的利用,因此在後來的第三市場、第四市場、第五市場被沒有採取這樣的設計。
![]() |
第二市場格局圖,取自臺中市役所編《臺中市市場要覽》 |
而1936年時便曾遭受祝融,隨後獲得整修與改建,而第二市場像是浴火鳳凰,發展出自己的市場特色:「文市」,相比於一般傳統批發市場的做大批發大買賣的「武市」不同,文市走的是精緻路線,也因日治時期台中市的日本人多數集中在今中山路、三民路一帶,因此第二市場又有「日本人的市場」之稱。
![]() |
照片來源:台中學資料庫;《台中市史》中的第二市場 |
而二戰結束後,第二市場在市場內建武德宮,主要是供奉關聖帝君和媽祖,其中著名的事蹟便是在1974年發生的興中街爆炸案,武德宮距離很近卻沒有受多大的損傷!此外從1954年到1957年,第二市場沿今台灣大道、三民路、中山路興建店鋪,也就是我們如今看到第二市場的樣子!
![]() |
第二市場 三民路今照 |
在1988年第一市場拆除後,第二市場成為碩果僅存的「Y」字型格局的市場,其市場中心的六角樓成了著名地標,雖未有文化資產身分,但歷屆市長都不乏對第二市場進行裝修與維護,且第二市場將文市精神發揚光大,有許許多多的美食與小吃,待各位在疫情結束後前去探索!
留言
張貼留言